|
长治日报记者常珍珍报道:74眼水井依法关停,36个取水许可证注销,地下水压采量完成673.98万立方米……近年来,我市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建设与管理并重、治理与保护同步,全面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3年共减少地下水开采1650万立方米,全市地下水位实现稳步回升,水生态与水环境质量状况明显改善,天蓝、地绿、水净成为我市一张亮丽名片。
我市是华北地区相对富水区,境内主要河流有海河流域的浊漳河、清漳河,以及黄河流域的沁河支流,但可用水资源有多少,既取决于降水多寡,也取决于盛水的“盆”大小。这个“盆”就是涵养水源的生态空间。如何保护好盛水的“盆”?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实施意见、工作方案和考核办法,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全面确立,建立起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并加强地下水管理和保护,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区域限批、取水许可验收制度,按照“先地表、再浅层、后深层”和“分质供水、优水优用”原则,对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进行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审批,强化取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进一步控制深层地下水,特别是岩溶水的开采,从制度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相协调。与此同时,我市坚持标本兼治,一方面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增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水源涵养能力和生态自我修复功能;另一方面加大水污染治理,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监控,引导企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开展境内化工企业生产用水置换地表水工作,建设调节水池等配套设施,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截至去年底,全市利用现有水源的企业已完成置换,剩余企业已全部编制置换方案,完成水资源费征收9246万元。
“十三五”时期,河流生态修复是全省水利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我市将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理思路,落实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综合治理、自然修复要求,以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为重点,高质量启动编制治理规划工作,切实加强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系统修复工作。目前,浊漳河西源、南源和沁河源头保护区涵养工程实施方案已编制完成,文王山地垒河段水环境整治工程竣工验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