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治日报记者雷晓虹张军兵报道:“在推进上党城镇群建设上持续发力,城乡一体化将会拓展广阔发展空间,让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未来五年,我市将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以上党城镇群建设为重点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加快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惠的新型城乡关系。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2013 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一核双圈”上党城镇群建设作为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和普惠民生的系统工程,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率服务,加快推进主城区改造建设,创下了我市城建历史上“建设规模之大、投资力度之强、征迁数量之多、工程建设之快、取得成效之好”五个“前所未有”。目前,我市城市道路“三环八纵十二横”主框架基本形成,并形成了以主城区为半径的“1 +6 ”半小时商务圈、生活圈、工作圈,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 以上。“十三五”又一个新五年,我市将把“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发展思路,注入“五五战略”新的内涵,蹄疾步稳全力推进上党城镇群建设,着力解决我市城镇化水平还不高,区域发展、城乡发展还不协调的问题。
推进主城区扩容提质。按照“山水园林、文化韵味、休闲宜居、舒适便捷、洁净活力、上党特色”定位和“东山为骨、西水为魂、绿色为脉、文化为韵、城湖共生,具有上党特色、现代韵味,宜居、宜业、宜游、宜商、宜学的‘五宜’城市”目标,统筹布局主城区空间、规模、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强对主城区的规划和管控,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进一步明晰主城区各区域的功能定位,提升主城区功能品位,增强主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和承载能力。一是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并重,继续抓好旧城改造,有序推进新区建设;二是完成“三河一渠”环城水系改造建设;三是加快城中村、棚户区、老旧小区和危房改造,同时统筹推进城市供水、供电、供热、供气、宽带和排水、排污、垃圾处理以及公厕、公园、游园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推进大县城建设。以核心产业支撑、快速交通连接、优美村镇点缀、都市农业衬托为发展方向,加快长治县、壶关、长子、屯留、潞城、襄垣与主城区同城化发展步伐,推动路、水、热、气等基础设施对接共建,公共服务设施共享,形成建成区10 平方公里以上、人口12 万左右的新型卫星城。按照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完善功能、塑造特色的定位,加大武乡、沁县、沁源、黎城、平顺5 个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引导生产要素、优势资源向县城集中,力争县城人口达到10 万左右。
推进重点镇和中心村建设。坚持“产业特色突出、经济实力较强、人口集聚度高、设施配套齐全、生态环境优美”发展方针,每个县建设3 —5 个1 万人以上的重点镇,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综合承载、集聚辐射等功能,成为吸纳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的主渠道。全面规划、优化布局、梯次推进1000 人以上中心村建设,每年推进11 个新农村连片示范区和380 个新农村重点村建设,成片成带建设美丽乡村。
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企帮农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一方面,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调整和优化中小学布局,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制度和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继续开展“进村接地气、入户送健康”活动,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探索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另一方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