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视频展示 在线留言 比赛报名  
最新活动

 
精准扶贫的“长治模式”
王智平2015-11-03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过上好日子、富日子,早日实现小康梦,是国之良策,更是民之所望。

长治有3个国定贫困县、2个省定贫困县、6个插花贫困县、120个乡镇、27.91万农村贫困人口。如何完成扶贫开发既定目标?如何开启精准扶贫新征程?

2013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把扶贫开发列入“五五战略”,将其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长治扶贫开发由此迈入加速、突破、创新发展的崭新阶段!

“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市委十届五次全会上,市委书记马天荣向县市区、各部门发出动员令!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三年累计完成易地搬迁42153人,56家企业参与产业扶贫、16654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上党大地谱写了一曲曲与贫困抗争的动人乐章。

易地搬迁

三年累计完成42153人,相当于过去15年移民搬迁的总和

“无水无路无土地,破屋四面透寒气;家家户户穷兮兮,收入忽略可不计。”

拥有84户317口人的壶关县集店乡岭东村,没有主导产业,年人均纯收入仅为1900元,远远低于全县平均水平。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金融参与……在整村移民中,一系列精准扶贫措施形成“组合拳”效应,让这里彻底“大变样”,“绿树掩映、新居如画”成为今日岭东村的真实写照。

走进70多岁老人赵文亮的新家,舒适温馨,干净明亮,客厅里沙发、茶几、电视等一应俱全,赵文亮和老伴感慨:“都是搬迁搬来的好生活!”

岭东村易地扶贫搬迁的成功范例,是全市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

一组数据可以全面反映我市三年来易地扶贫搬迁的力度和成效:2013年,全市完成移民搬迁7929人;2014年,完成移民搬迁24472人;2015年,规划落实移民搬迁9752人。全市三年移民搬迁规模达到42153人,接近过去15年全市移民搬迁的总和。

回望来时路,市扶贫办主任董国志介绍,这一切得益于独具长治特色的“六种移民搬迁”。

城镇安置模式——参照城镇保障房政策,在县城和重点镇高起点规划建设管网配套、功能齐全的移民小区,使有条件的贫困户一步进城入镇,直接由“山里人”变为“城里人”。2013—2014两年间,全市共在5个县城、20个重点镇安置3771户12896人,占到移民总人数的39.8%。

产业结合模式——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定向移民,实现有业安置。如:沁源县官滩乡和景凤乡,围绕沁新煤焦集团优质草莓种植园区,建设3个移民小区,安置101户320人,移民户既可依靠园区种植草莓,也可到园区打工挣钱,形成稳定的增收来源。沁县册村镇册村,将该村南坪上自然村33户103人,整体移民到振东药业集团在册村投资兴建的道地中药材加工厂旁边,70个劳动力就地就近进厂打工,收获了移民、就业、增收的三重喜悦。

政策整合模式——打破部门分割、各自为战的体制机制障碍,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计其功”的原则,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与发改部门实施的以工代赈搬迁、城建部门实施的农村危房改造、国土部门实施的地质灾害治理等相关政策性项目资金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减少移民户的建房资金压力。

资产利用模式——充分利用企业闲置厂区、厂房,集体和个人空闲地、破旧房,采取新建、改建的方式建设移民新区和移民新村,从而达到节约土地资源、盘活闲置资产、降低移民成本的目的。如平顺县龙溪镇新城村,将长治钢铁厂九十年代留在村里的旧厂房、旧礼堂拆除,新建移民住房74套,同时将3栋过去的职工公寓翻新改造为移民房82套,打造了一个可安置周边5个自然村156户573人的移民新区。

特困保障模式——针对特困户,实施“零负担”搬迁。一方面,全市统一对特困户实行建房省补8500元/人,市、县补3000元/人的特困补贴标准。另一方面,由市、县两级财政对特困户基础设施进行倾斜性补贴,在省补1000元/人的基础上,市、县两级再补1000元/人。这样,切实解决了特困户随村整体搬迁问题,也充分体现了“不让一个困难家庭和贫困人口掉队”的人文关怀。

市场运作模式——借助投资者、经营者、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力量,对贫困山庄进行开发式移民。如潞宝集团在对武乡县蟠龙镇砖壁村的移民开发中,采取一次性评估购买经营权的办法,将41户居住的31个院落改造成古建式农家乐,为移民户开创了一条独特的“在自己家为别人打工”的致富之路。

产业扶贫

56家参与产业扶贫,深刻改变了贫困地区的产业布局

一个地方要发展,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优势产业。

纵观贫困地区的发展,其经济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在产业基础上明显薄弱。

如何扬长避短,依托优势资源做好集约开发利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市委“五五战略”中明确指出:率先在全省闯出一条国有、民营骨干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围绕这一目标,各地迅速行动,一场产业扶贫的攻坚战拉开大幕!

位于平顺县虹梯关乡的通天峡,在晋冀豫交界的重峦叠嶂中沉寂了多年。县委、县政府在多次与山东烟台塔山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对接后达成产业扶贫协议,联手打造通天峡景区。经过三年多的建设,昔日“人迹罕至的荒山沟”享誉全省乃至全国,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百姓就业的支柱产业、致富新路。

“我主要是负责景区的游船,工资一个月两千元,比起种地来,收入高多了。媳妇在景区办公室工作,工资也不低。不用出村就能打工,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谈及收入,村民郭小军高兴地说。

通天峡的成功在我市并不是个例。走进武乡县韩北乡土河坪村,一座座现代化大棚里,牡丹花竞相开放,就像一个个花海。这是山西潞安集团在该县启动实施的食用菌和油用牡丹的产业扶贫项目。

公司负责人算过一笔账:前三年农民每年每亩得600元补偿费,第四年牡丹结籽后,公司会根据农民种植的效益,逐年扣回成本,此后牡丹归农民所有,公司将与其签订购销合同,统一进行销售和加工。以每亩最低结籽200斤,每斤10元计算,亩收入可达2000元左右,油用牡丹纯收入将是玉米、小麦等普通农作物的4至6倍。

产业薄弱,一直以来都是武乡县农民脱贫的“软肋”。近年来,该县立足实际,紧紧抓住各类惠民政策,一改以往单一的“输血型”、救济式扶贫方式,把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在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中,使一大批种植、养殖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帮助群众增收脱贫的支柱产业。近三年来,该县先后投入产业扶贫资金5000多万元,近万名群众从中受益,产业扶贫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从青羊大地到水城沁县,从革命圣地再到国定贫困县壶关,几乎每一个县区都有自己的支柱产业。各县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植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一县一业的产业格局。

兴一厂兴一业,兴一业富一片。近三年间,我市先后成功引进山东塔山集团通天峡旅游、吉林欧亚集团神龙湾旅游、山西大象集团武乡养鸡等一批省内外知名企业投资项目,落地了潞矿集团食用菌智能大棚、汾酒集团高粱种植基地、晋能集团矿泉水开发等一批省属国有企业帮扶项目,上马了鑫四海公司百万头生猪、天一公司10万头肉驴、潞宝金和生公司1亿只肉鸡、多维公司1.5万只肉羊等一批“旗舰型”项目,做大做强了振东药业、紫团食用菌、“沁州黄”小米等一批本土特色产业项目,同时,涌现出“沁州绿”电商等一批成长性好的新业态项目。

据统计,全市参与产业扶贫的企业达到56家,其中有22家三年累计新增投资5000万元以上,13家1亿元以上,3家5亿元以上。

“为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济贫。”依靠项目的强大支撑和辐射作用,贫困地区的产业布局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更加扎实、牢靠,必将为贫困人口带来更多的就业增收机遇。

干部帮扶

连续制定出台实施意见,16654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三大转变”成为扶贫攻坚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有这么一支特殊的队伍,背负着27.91万贫困人口的脱贫希望,从机关走进广阔的田野。

有这么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从修路打井、挖渠种地、大棚培训、调解纠纷,只要是对群众有益的事,他们都亲力亲为。

37名市厅级、835名县处级、1244名乡科级领导干部,结对帮扶933个贫困村和1495个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16654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三年间,一场声势浩大的党员干部帮扶活动在上党大地形成合力扶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为切实解决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跨越发展,我市连续制定出台《关于市县两级领导干部和机关单位对贫困重点村定点帮扶全覆盖的实施意见》、《关于市县两级机关单位党员干部精准帮扶贫困村、贫困户的意见》,并在具体操作中实现了“三大转变”,成为我市扶贫攻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单位包村向副处以上领导干部包村转变。市级领导和市直机关单位包村由原来的168个增加到492个,有效解决了帮扶资源不均衡、不公平、不能全覆盖的问题。

——单纯结对帮扶向带资金帮扶转变。从今年开始,市级财政设立干部驻村帮扶基金,列入预算2500万元,市级领导和市直单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帮扶的每个贫困村(或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都有帮扶资金,市级领导帮扶村每村预算20万元,市直单位副处以上领导干部帮扶村每村预算3万元。

——重点帮扶基础设施向重点扶持产业项目转变。今年,我市在所有市级领导和市直单位帮扶村全面开展“一户一项”产业项目扶持。扶持项目包括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运输、商务流通、农机服务、乡村旅游、光伏发电等。采取贫困户自筹和财政补贴相结合的办法推进,贫困户自筹最低不得少于项目总投资的20%,财政补贴每户最高不得超过3000元。截至目前,“一户一项”申报工作全部结束,全市共有471个村5845户申报项目。

“精准扶贫”,就是“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突出一个“准”字,更应该让老百姓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我们村里换了一个天地,大家争相发展产业,在致富的道路上劲头十足!”

“感恩干部帮扶、精准扶贫的好政策,是政府和干部帮奔小康、建家乡。”

……

三年多来,各级领导和党员干部带着感情进村结对,入户攀亲,动真情、扶真贫,搬穷山、挖穷根。透过老乡的话语可见一斑。

“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扶贫攻坚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扶贫,一个也不能少,让上党山老区的贫困群众早日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脱贫,一户也不能丢,让上党山老区的贫困群众早日富起来、全面奔小康!






 
关于城隍庙 | 新闻中心 | 最新活动 | 商位展示 | 物业服务 | 月刊 | 全景展示 | 业主论坛
版权所有◎2008 山西安居乐业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咨询专线:    网站ICP备案号:晋ICP备08101482号 技术支持:中联科创
Copyright◎2008 Changzhi town God Temple Square.All Rights Reserved
Produced By 中联网站管理平台 v9.0 ::..,中联科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