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文明气息交相辉映的魅力长治
长治市位于山西东南部,与河南、河北两省接壤,现辖13个县市区和1个高新技术开发区,总人口325万,总面积13896平方公里。全市平均海拔1000米,由于地处太行山之巅,有“与天为党”之说,历史上称为“上党”。
长治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始祖炎帝神农氏曾在这里尝百草、得五谷、教民耕种,完成了中华民族由渔猎到农耕、由游牧到定居的伟大历史转变。这里还是中国神话的故乡,华夏典籍中记载的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均发端于此。
长治是历史文化古城。有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历朝历代一直是郡、州、府所在地。秦置上党郡,南北朝始称潞州,明改称潞安府,设长治、平顺两县,取“长治平顺”之意,长治由此而来。全市有法兴寺、观音堂等33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治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驻地,解放战争时期是闻名中外的“上党战役”主战场。邓小平、刘少奇、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薄一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长期战斗和生活过,长治也因此成为太行精神的孕育之地。
长治是资源型的老工业城市。现已探明的矿藏有煤、铁、硅、大理石等40多种,具有开采价值的20多种其中煤炭已探明储量274亿吨,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的12%。全市水资源总量为22.96亿立方米,是华北地区的相对富水区。
长治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形成了以煤焦、冶金、电力、化工、机械装备、中西制药、新材料、绿色农产品(32.70,0.41,1.27%,吧)生产加工和现代商贸物流为主的产业体系,现有潞安集团、天脊集团、长钢集团、漳泽电力(11.75,0.14,1.21%,吧)、常平集团、潞宝集团、沁新公司等62家大中型企业。
长治交通便捷,已形成了高速公路、铁路、民航立体交通网络,现有长治至太原、长治至邯郸、长治至晋城三条高速公路,长治机场有直通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的航线。
长治是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农业素有“十年九丰收”之称。2004年以来,经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认证的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5个,经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的绿色农产品127个。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谷子、豆类等,主要名优特产有沁州黄小米、潞党参、上党腊驴肉、沁源松蘑菇等。
长治是北方较好的生态城市。这里山川秀美,气候宜人,有太行山大峡谷、太行水乡、灵空山等著名自然风景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6.8%,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4.9%。市区东面有50平方公里的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西面有45.9平方公里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长治湿地,是适宜人们居住的好地方。
二、着力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近年来,长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原则,稳步推进了城镇特色化。
1、明确城镇特色化的发展定位和方向。一是坚持把工业新型化与城镇特色化结合起来,以园林化、生态化、人文化、现代化为方向,重点建设区域新型能源中心、区域物流中心、区域商务会展中心、区域文化中心、区域休闲旅游中心和区域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二是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县城和特色小城镇建设,将潞城市、壶关县、长子县、屯留县、长治县划入紧密联系圈,实施市区县城同城化,打造“1+5”上党城市群;三是坚持以创建城市品牌为抓手,正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把长治建成以东山西水、南秀北美为特色,山水园林相间,生态环境优美,功能设施完善,城乡协调发展,绿色文化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最适宜人居、最适宜投资创业的城市。
2、规划建设长治新区。为了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开发建设了长治新区。新区建设以规划为龙头,坚持高起点定位、跨越式发展、协调式推进,2007年以来,狠抓了新区起步区8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新区湖滨路、体育中路、北环路、北外环路延伸线等4条道路。
3、兴建一批城市重点工程。目前,机场路和太长高速公路市区连接线绿化、城南生态苑、4所中小学改扩建3项工程已建成;城隍庙广场、六府塔、客运东站等6项工程主体或部分主体完工;城市热电联供、市医院综合门诊大楼、炎帝广场等8项工程正在抓紧规划建设。
4、提升城市生活质量。2003年以来,围绕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实施了城市园林绿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背街小巷改造、城市亮化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五大城市提质工程,建设完成了一批市政工程,黑水河治理工程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围绕城市生态环境建设,2006年以来,启动实施了上党盆地和漳泽湖湿地“两地”保护工程,加强以主城区、马厂区、店上区为中心的环境治理,依法取缔和关闭违法违规排污企业;以改善浊漳河流域水体功能为重点,划定水源地保护区,严禁在重点水源地保护区内开挖煤矿和建设污染企业。
围绕城乡卫生环境建设,2007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解决垃圾围城、垃圾围乡(镇)、垃圾围村、垃圾围企、垃圾围路等问题为重点的城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建立了全市城乡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目前全市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新设置垃圾处置点18032个,垃圾处理场和填埋场3454个购买配备各种垃圾运输车4966辆;环境卫生管理队伍和清扫保洁队伍得到强化,全市共配备乡镇卫生巡查员1324人,享受财政补贴的农村保洁员12017名,基本实现了全市城乡环境干净整洁。
三、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全力构建和谐长治
近年来,围绕民生改善、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长治市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行了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助学工程,为全市城乡5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为11万名贫困家庭学生提供了免费教科书,为2.3万名贫困寄宿生发放了生活补贴。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全市现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3所,中职、职高、技校等180多所,招生2万多人,为全市初中毕业上不了高中的学生提供了职业教育机会。
2、繁荣城乡文化生活。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创作完成了《八路军》和《精卫填海》等一批地方特色作品。实施“文化低保”工程,确保每个贫困村每年至少唱一台戏、演六场电影,每个贫困人口每年得到一本图书,解决了全市835个贫困村、近30万户贫困人口的读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
3、切实加强医疗卫生工作。围绕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从2004年起我市实施了农村卫生“四个一工程”,村村建立一个卫生所,村村配备一名享受政府补贴的农民保健员,户户建立一份健康档案,户户发放一本保健书;积极推进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到所有县市区,覆盖全市209万农民,农民参合率达到87%,被评为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先进市。
4、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建立政府就业基金、开发公益性岗位、落实小额贷款、兑现税收减免等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2007年全市新增就业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全市607户零就业家庭全部安排了就业。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市属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顺利完成。
5、加大社会弱势群体救助力度。提高了全市6.7万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启动了农村低保工作,全市13万名农村特困人口得到了政府救济和生活补贴。
6、狠抓以煤矿为重点的安全生产工作。制定和实施了16项操作性强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措施,确保了全市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从2003年以来,全市没有发生一起6人以上的煤矿死亡事故;从2004年以来,全市没有发生一起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全市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从2003年的1.65下降到2007年的0.73。
7、积极推进“平安长治”建设。认真搞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开展了不稳定因素大排查和社会治安百日大整治活动,加强了农村社会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确保了社会和谐稳定。
2008年,长治市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要求,集中精力和财力,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长治建设。
(一)围绕学有所教,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今年要率先启动实施高中阶段免费教育试点工作,稳定普通高中办学规模,提高普通高中办学质量,力争2009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率达到100%。大力发展职业义务教育,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力争两三年内每个县都有一所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师资力量一流的高标准职业高中,让所有未能考取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就近接受免费职业教育,学到就业创业的本领。
(二)围绕劳有所得,推进创业就业工程。认真实施国家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为城乡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重点抓创业就业,积极培训创业主体,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开展创业奖励,落实小额贷款和税收减免政策,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服务。大力发展就业吸纳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今年力争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以上。
(三)围绕病有所医,推进医疗保健工程。抓好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农村三级卫生网络建设,力争今年农村三级卫生机构达标率提高到80%;继续落实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四种办法,2008年被托管、领办的乡镇卫生院,门诊和住院人数要比去年增长20%以上,领办的村卫生所要全部达到甲级卫生所标准;在医科大学生中公开招考,向偏远山区、医疗条件比较差的农村选派“村医”;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力争今年农民参合率达到90%,切实解决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同时,抓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部分大医院和企事业单位所属的医疗机构转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和医学院校毕业生、离退休医护人员到社区开展常见病诊治、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和计生服务,努力实现居民小病不出社区的目标,让更多的低收入群众受益。
(四)围绕老有所养,推进社会保障工程。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在建立完善城镇居民和农民群众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网络。特别是加大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力度,加快农村敬老院的规划建设,推进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基本解决全市1.3万农村五保对象的集中供养问题,使所有农村五保老人都能幸福地安度晚年。
(五)围绕住有所居,推进住房安居工程。建立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发展面向低收入家庭的保障性住房。抓好廉租住房保障工作,实行实物配租和货币补贴相结合的办法,为城市低保住房困难家庭提供住房或住房租金补贴;抓好经济适用房建设,按照“先定住户后盖房”的办法,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多渠道增加面向低收入家庭的经济适用房供给;抓好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确保城市低保住房困难家庭都能够得到住房保障,逐步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
目前,长治325万人民正在全力以赴打造北方宜居城市,加快实力长治、魅力长治、和谐长治的建设步伐。
长治城市名片
中国十大魅力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
全国科技进步城市
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
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市
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
山西省环保模范城市(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